經濟不振 前五月營所稅減12.5%

財政部統計處昨公布今年五月全國賦稅收入計二九三八億元,較去年同月銳減一一一億元、下跌三.七%,前五月稅收共七○六八億元,年增率僅○.五%。其中因去年景氣不佳、企業獲利減,前五月營所稅較去年同期大減十二.五%;證交稅更慘,今年前五月僅二七六億元,較去年同期下滑十六.八%、五十六億元,創近八年新低。

財政部統計處副處長許瑞琳坦言,「今年證交稅要達到全年度預算數,是高難度目標!」今年證交稅全年度預算數為九六四億元,如要達陣,接下來股市平均日成交值得達到一千六百億元、單月證交稅九十八億元以上,目前來看可能性很低。

根據統計,今年五月,綜所稅實徵淨額四三一億元、年增七.一%;營業稅五四七億元,比去年微幅成長○.三%;證交稅六十七億元、年增二一.四%;但營所稅、貨物稅、關稅皆下滑。

許瑞琳解釋,稅收下跌主要是去年景氣不佳,企業獲利不好,營所稅短徵太多,今年五月僅八五七億元、年減十二.五%;前五月營所稅八九八億元,較去年同期銳減一二八億元、約十二.五%。

許瑞琳說,今年全年度預算數目標為一兆八六三七億元,比去年成長三.七%,從前五月稅收只微幅成長○.五%來看,要達到目標「很有努力空間」。

引用:
http://tw.news.yahoo.com/經濟不振-前五月營所稅減12-5-221830178.html

 

 

健全國家發展 修正「兩稅合一」

主計總處日前將明年中央政府總預算,一般經常性支出砍8%,減幅創史上新高。報載有立委為替政府籌措財源,將在下會期推動廢除「兩稅合一」所得稅制。此值得進一步探討。因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兩稅合一」稅基流失,是大關鍵。健全稅制,刻不容緩。

 何謂兩稅合一?依所得稅法第一條規定所得稅分為綜合所得稅及營利事業所得稅2種。兩稅合一的精神就是認為公司為法律的虛體,不具獨立納稅能力,僅是作為把盈餘傳送給股東的導管,亦即在形式上仍維持2種稅的課徵制度,而實際上整合2種稅的課徵效果,使納稅義務人僅有綜合所得稅的負擔。

 我國所得稅制原係採營利事業所得稅與綜合所得稅雙軌並行的制度,即公司盈餘課徵營利事業所得稅後,其稅後盈餘分配予股東時,股東的股利所得應合併其他所得課徵綜合所得稅。此法有造成股利所得重複課稅不利投資,及使企業傾向以借款而不以募資方式籌措資金等缺點,因此自民國87年起實施「兩稅合一」並採行「完全設算扣抵制」。

 「兩稅合一」實施迄今,已逾10年,對刺激投資的效果並不顯著,卻讓政府每年稅收損失相當嚴重。推估因「兩稅合一」1年稅損約600億到800億元之間而且「兩稅合一」制度早已不合時宜,必須提出配套方式來因應。

 首先,綜觀全世界曾實施兩稅合一的國家在考量稅源流失過大下,已經有9成廢除或降低設算扣抵稅率,以減緩稅收損失壓力,像德國2001年即考量財政困境,回復採傳統公司所得稅制,而鄰近的法國則在2000年就將原定25%設算扣抵稅率,降至15%,以減緩稅收損失壓力。

 二是,其他實施兩稅合一制的國家,其公司所得稅與個人所得稅的最高稅率皆相近。我國原本營利事業所得稅稅率是25%,繳稅後,剩下的盈餘都保留在公司不分配,在加徵10%之未分配盈餘後,實質稅率32.5%,與綜合所得稅最高邊際稅率40%相差不大;而今營所稅降至17%,加徵10%未分配盈餘後,實質稅率僅25.3%,拉大與綜合所得稅最高邊際稅率的差距至14.7個百分點。在實施「設算扣抵制」下,在股權分散的上市上櫃企業,影響可能不致太大,但如果是股權集中的家族企業與中小企業,大股東必定傾向將盈餘留在公司,不予分配。若不提出對策,未來小股東所能拿到的股利恐怕將大幅縮水,台股每年發放逾兆元現金股利的榮景恐難再現,更將直接衝擊政府綜所稅的稅收。

 三是,實施兩稅合一後,國內企業的租稅優惠與獎勵投資並未明顯縮減,造成稅基侵蝕。天下雜誌公布2011年包括:緯創、遠東新世紀、聯電、亞洲水泥、聯發科與台塑化等企業實質稅率都低於5%,凸顯了許多企業愈大、愈賺錢,稅率愈低的不公平現象。

 另依賦稅署統計,台灣收入最高5%的家庭,稅率適用40%,但實際平均稅率只有20%左右,其原因之一就在於高所得家庭收入很大一塊來自於企業所配發的股息,公司所繳納17%的營所稅得以抵稅,並對所得重分配產生負面作用。

 最後,減稅絕非萬能,台灣企業出走或限縮本地投資的主因從來不是稅率太高,而是「政府管制太多」與「行政效率不彰」,何況政府陸續調降綜所稅、遺產稅及營所稅,導致稅收銳減,租稅負擔率降到13%左右,幾乎是世界最低水準。

 最近幾年主計總處都要求各部會要縮減經常性的預算支出,遑論目前公共建設僅佔GDP 2.66%,為10年最低,若再減列必造成民間消費緊縮,影響國家長期經濟競爭力。面對當前的財政危機,增裕財源勢在必行。因此修正「兩稅合一」、提高未分盈餘的稅率與降低設算扣抵稅率應是政府開源的思考方向。

引用:
http://money.chinatimes.com/news/news-content.aspx?id=20130627000104&cid=1206

 

 


時事感想:

 

一個政策出問題,
就會步步錯,連環錯。


自從課了證所稅後,
政府的證交稅收由原來1200億降低為700億,
而到今年6月止的證交稅為278億,差距更大,
換句話說中間差額500億 ( 1200-700億 ),
當然就要開始找錢來補,


於是找上了「兩稅合一」這個條文,打算取消條文增加稅收,
說是這樣可以增加600億到800億,
如果把宣稱證所稅可以課到的60~100億加進去,
大約是780億左右 ( 取中數700+ 80億 )
遠低於原本什麼都不做時,證交稅政府稅收就有1200億
那麼繞了一大圈的目的是為了什麼?
為了稅收? 為了公平正義 ?


然後為了補未來2年多的證交稅1250億的短缺 ( 500億 x2.5 )
於是垃圾要改秤重收費、公園要收費、海外追稅各種稅收開始出來,
不但擾民且造成人民痛苦指數上升,又是所為何來?

 

另一方面,
很多人說大公司稅率很低,不到5%,
比受薪階級6%還低,不公平,
單這麼看並不客觀。


如果一家企業營收1000億,就算只課5%,政府就有50億稅收,
一個薪水3萬的上班族,課6%,政府稅收1萬4千元,
如果這個企業有1萬個員工,政府又會進帳1千400萬,
同時可以吸收失業人口,降低失業率。
 

當然政府可以說缺錢要把稅調高,
那麼企業可以選擇其它更有利的國家投資和創業,
或是乾脆不投資和創業,省得麻煩。


在這種情況下,
政府除了企業50億的稅收不到,
連一般民眾的1千400萬所得稅也收不到,
而一般民眾也不需要去比較3萬元繳稅的不公平,
因為根本找不到工作,必須出國當台勞,
當失業人口高到一定程度,一個國家爆動就不遠了。


就像你去買飲料一樣,買一杯飲料40元,買一千杯25元,
店家給你的折扣是不一樣的,
如果你每天固定買一萬杯,更會被店家奉為VIP,
一杯20元,外加送點心。
如果有一天,店家說原料成本增加,
還要幫員工加薪,所以要漲價到60元,
你也可能會很不爽的說,我要換別家買
道理是一樣的,而這就是企業主心態。


政府課稅找錢和拉近貧富差距的目標沒有錯,
但有更有效的方法,
就是提出誘因,鼓勵大企業發揮母雞帶小雞的精神,
一方面扶植有潛力的小小公司或素人成長, 一方面也讓大企業本身同步轉型,
當小小公司或素人茁壯,貧富差距就會拉近,政府稅收也會增加。


但目前這種近乎「共產」、「均貧」的公平正義,
讓台灣離繁榮富足的國家越來越遠了。

 

文 : 飄浮不定的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HO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