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所稅」和「二代健保六項補充保費」這一年來討論沸沸揚揚,確實造成許多人的困擾。大家都知道國家財政不好,需要改革加稅,沒有人有意見,但這兩個政策並不是目前最重要的改革,但卻正緊緊掐住台灣經濟命脈的咽喉,讓許多企業和一般民眾覺得呼吸困難,這也就是為什麼大家覺得對政策「無感」,因為「課稅剝皮」的政策太多,但是「興利加薪」的政策太少,這中間在於「柏拉圖式的邏輯」和「普羅大眾的邏輯」出現了極大的落差。


(一) 課證所稅:
有人認為有資本利得和薪資所得一樣,有所得就要課稅才公平,這是屬於「柏拉圖式的邏輯」,因為資本利得課徵的難度和行政成本太高,而且如果資金進行國際比較,跑到香港和新加坡,那要課誰呢? 與其如此,還不如衝量,當交易的量和次數夠多,證交稅就可以由平常的1000億拉高到2000億或更高,政府就可以解稅收難題,而不是現在倒賠500億,之後還可能跟人民課稅。也就是「課資本利得稅」和「鼓勵在地交易和在地投資」對於政府來說,稅收效果是一樣的,但是後者大家比較舒服高興,這是「普羅大眾的邏輯」,這也就是為什麼有「朝三暮四」這句成語,原因就是「舒服」。


(二) 課二代健保六項補充保費:
就一般民眾而言,假設A上班八小時薪水5萬,B上班八小時薪水2萬2,下班後還要再兼兩個工,一天只睡四小時,假日也不能休息,還要再做另一個工作,一個月薪水才有5萬,才可以養家和還學貸。「柏拉圖式的邏輯」認為兩人的薪水一樣都是5萬元,所以多了六項補充保費,該課的一樣都不能少。


這時二代健保對兩個人的差異就出來了,1) 就A而言,因為保費由5.17下調到4.91,所以一個月大約繳700多元,心中大樂,因為少繳了 ; 2) 就B而言,因為家境收入不好,在本薪2萬2外,要多兼差打工,每天還睡眠不足快爆肝,竟然每個月要繳800多,負擔更重,心中有苦說不出 ; 想說定存利息高一點,結果利息滿5000要課稅,晴天霹靂 ; 老闆覺得表現良好,加發獎金,也要課稅,心裡真的很嘔 ; 朋友建議買一張股票5萬元投資增加收入,沒想到分完股利5000元後,從5萬跌到1萬,明明是賠錢,還要針對5000元股利課100元補充保費,同時5000元股利要再扣一次所得稅,這時候心中一整個非常嘔 ; 因此朋友便建議買國外基金,因為國外基金不課稅,這也造成台灣資金往香港和新加坡不停的失血中 ; 。


就企業而言,為了幫員工省,也為自己省,便開始更改會計科目,同時思考如何節省成本,這是個巨大的工程,光是忙這些東西,已經占去太多時間,無暇多想其它的投資方案,心中只想把多出來的成本從其它的地方砍掉,也因此造成投資不足,失業率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原本想匯回台灣投資新事業的錢,也先暫存國外,以免匯回來又被多課許多稅,同時打算先成立境外公司 ( 所以稅被國外課走),再決定要不要回到台灣。


「證所稅」和「二代健保六項補充保費」,表面上是兩個法案,但是企業和民眾的想法是被剝了十層皮,如果再加上中間繁雜的流程,更是在十層皮以上,這是「普羅大眾的邏輯」,這種滾雪球的民怨,讓大家不想再聽任何的改革,這樣對執政團隊接下來最重點的「退休金改革」就有很大的阻力。


當有問題的政策施行下去,通常不到一年的時間  (  注意,是不到一年 ),經濟就會開始快速萎縮停滯,失業率升高,造成人心的浮動和對未來的失望,接下來就會出現暴動和革命。「美國獨立革命」和「法國大革命」就是個很好的前車之鑑,當時因為人民收入不增,物價高漲,政府課了重重疊疊,一層又一層的稅,使得大家不想工作,認為多工作多課稅,而有能力的則把資金外移,所以當地工作機會更少,最終人民撐不下去,終於暴發。


其實政府也不輕鬆,為了降低「證所稅」和「二代健保六項補充保費」的後座力,目前推出了鼓勵壽險資金進股市、調降融資利率、放寬信用交易資券互抵額度、降權證交易稅、開放權證當沖及避險部位當沖、政府基金進場點火、「籠民」每月可以有4000元住屋補助、放寬扶養親屬年齡限制、退休所得免稅額提高、刻意將健保費率由5.17下調到4.91、擬定自由經濟區等等,其實真的很忙,很累,但都只是在做善後,減低增稅的痛度。人民其實還是覺得呼吸困難,無感,因為掐住咽喉的兩個致命要素並沒有移除。或許3~6個月可以用人為方式做出表面紅通通的結果,但經濟的內在是虛的,不是可長可久的方式。


執政團隊或許是想先推一年,再來修正,但是這種一層又一層,不斷累加的怒氣是撐不了一年的。雖然一開始是立意良好,為了調整台灣體質而做的「改革」,但一次過多的改革,在沒有完整配套下,當人民受不了後,就會變成了一種「苛政」。就像一次拔了十顆牙,不死也半條命了。


不失面子最好的解套方式是最好在「半年內」趕快修正政策,推出「二代證所稅」和「三代健保」,有必要則設定日出或日落條款。修正時可以和新加坡、香港、瑞士、比利時做比較 (目前這些國家沒有資本利得稅,沒有遺產稅 ),這些都是沒有天然資源小國成功的案例,所以要提出比這些國家更優的條件,才能加速引資。


台灣除了目前電子業的優勢外,一定要再讓金融業升級,台灣的轉型和全民加薪才會有希望。電子業目前的利潤約在3%上下,一不小心匯率侵蝕一下就沒了,一方面歐美復甦和轉型到關鍵技術需要一點時間,所以中間過渡期必須要透過金融業的升級來拉抬,因此多引進外來資金的交易,同時增加對在地各項實業的投資,補足政府投資的不足就有其必要性,這和政府發產亞太金融和資產管理中心的目標是一致的。只要能避免房地產的炒作 (目前的國有地採地上權出租、奢侈稅、實價登錄、限購都是不錯和可行的方向 ),物價控制在合理範圍,人民就可以安居樂業。當然資金匯入時,電子業就需要注意匯率的避險,如果毛利太低的產品,就必須思考轉業或是轉移到它國進行生產。


同時再考慮目前政府鼓勵的文創業、觀光業、在地農技業、台灣美食業、關鍵技術研發創業等等,免不了最後壯大後一定是要掛牌,既然是如此,就要一條龍作業,鼓勵資金留在台灣,而不是讓資金四處散逃,包括當初從台灣出走的國際藝品拍賣公司也必須再次引進 ( 台灣課40%稅,香港課0.5%稅 ),才能讓文創發展和亞太資產管理中心發展更完整和全面。


「輕稅、簡政、衝量」就是未來台灣再次起飛的關鍵,其實就是「薄利多銷」的概念。目前台灣國人在海外的資產高逹10~20兆,只要能引回台灣,課1%的稅,國庫就可以多進帳1000~2000億,而且當在台灣流動的資金多,市場就會活絡,全民的薪資就會水漲船高。


總之,就像手機每半年就有一代,二代,三代,好還要更好,「二代證所稅」和「三代健保」是免不了的了,要趕快進行,有必要則設定日出或日落條款。因為「美國獨立革命」和「法國大革命」就是最好的前車之鑑。

 

文 : 飄浮不定的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HO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