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林書豪這股旋風席捲全球,其實台灣各行各業都有相當多優秀的人才,不過這些人都是到了國外才發光發熱,原因就出在台灣的這個環境太重視學歷,因此往往無法發現真正的珍珠,所以人才不在國內找夢,而到國外找夢

 

怎麼說呢? 前陣子聽到一段對話,對話內容是: 如果有兩個面試者,年齡相同,能力一樣,一個是國小畢業,一個是碩士畢業,薪水都要求10萬的話,你要雇用那一個當員工 ? 大多數人大概直覺反應都選後者碩士畢業,就像買水果一樣,價錢一樣當然要挑大的。

 

不過,如果大家有印象的話,小學有個題目是這樣的,一公斤棉花和一公斤鐵,那一個比較重 ? 很多人的直覺反應是選後者-------鐵,其實答案是兩者一樣重,如果這兩個人能力上是相當的,其實選誰都沒差。

 

再換個角度來想,也就是如果讀到國小就能發揮和別人讀到碩士相同的能力,是不是代表這個人未發揮的能力更多,就像一顆小蘋果和大蘋果,小顆擠出來的汁和大顆一樣多,那麼把小蘋果的品種再種大一點,是不是汁更多 ?

 

從上面的例子就可以知道台灣人有多重視學歷,思想有多麼偏頗,不夠多元,特別是如果栽培一個小孩讀到哈佛,父母更是無論如何也不會允許小孩去打球,還會一邊恐嚇,打球會餓死,所以豪小子的父母相當了不起。

 

美國是個開放的環境,鼓勵你從嘗試錯誤中學習,鼓勵你做夢,且實務導向,但是台灣的環境剛好相反,不喜歡學生犯錯,錯一題罰站20分;不需要有夢想,最好書讀好,找個穩穩的工作;學歷高就代表能力強,,沒有實務作品和經驗也沒關係,一樣可以當高階管理,所以常做出「不食人間煙火的柏拉圖式決策」,因此台灣敎育只能訓練出很平庸、沒有爆發力的人才。

 

於是,當我們的人才在國外發光發熱時,我們以為外國的月亮比較圓,所以大量大量地把孩子送出國喝洋墨水,殊不知是台灣的敎育體系把人才的手腳綁住,到了國外,束縛鬆開,自然能大展拳腳。

 

因此台灣要培養出各領域的優秀人才,得先打破學歷迷思,但這會受到政府以及民間鼓勵導向不同而有所不同,從以下的國內外鼓勵導向不同,就可以清楚分辨出差異。

 

在台灣,我們是「文憑學歷導向」,只有成績高,學歷好的學生會受到掌聲,而且很容易可以擔任政府及各公司高階主管,所以我們就開始只注重學歷,又例如,想要當舞者,媽媽說搞藝術會餓死 ; 喜歡打動電,也喜歡寫小遊戲程式,人家說你宅男宅女加不務正業;想當職業運動員,爸爸說運動能當飯吃嗎?;想當農夫,阿公說不要像我一樣辛苦,換一個吧。

 

反觀在美國,採取的是「實務導向 + 獎金競賽導向」,所以當你研究出一個奇特的新東西,各大學會搶著要你當他們的學生,甚至畢業後把你延攬進國家單位主持開發計劃 ; 又比方,想當舞者,媽媽會說,寶貝我以你為榮,且職業編舞師身價千萬台幣 ; 喜歡打動電,也喜歡寫小遊戲程式,恭喜,你是創投公司的口袋名單人物,隨時有資金等著贊助 ;想當職業運動員,你可以找到各式健全的培訓管道及獎助金;想當農夫,大家鼓勵你追求夢想,而且可以找到相對順暢的經營及銷售管道,平均年薪300萬台幣。

 

台灣人從來不敢順著自己的興趣作夢,因此我們只有聽過美國夢,沒有台灣夢,所以賈伯斯、比爾蓋茲、佐克伯這種有爆發力的人只會出現在美國,並不是因為他們是美國人,而是環境夠開放,想法夠多元。期許未來的台灣人能敢於作夢,當然政府和民間鼓勵的導向也要改變為「實務導向 + 獎金競賽導向」而非現在的「學歷文憑導向」,才能有更多的人才在台灣就能開始發光。

 

放眼華人世界,台灣也可以是全球的夢想製造機。

 


文 : 飄浮不定的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HO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