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緩徵證所稅再議


立法院長王金平昨邀集朝野黨團協商證所稅修法,民進黨、台聯和親民黨等在野黨團均主張,應暫緩或取消IPO(企業首次公開募股)課徵證所稅,避免衝擊國內中小企業發展;但國民黨團堅持維持原修法版本,雙方互不讓步,導致最後協商破裂。王金平當場裁示,針對IPO是否放寬張數或暫緩課徵,要求財政部帶回研究精算,擇期再議。


值得關注的是,不僅在野黨要求IPO緩課證所稅,國民黨立委陳根德、羅明才也到協商現場強力杯葛。陳根德不滿地說,IPO課稅將嚴重衝擊國內資本市場和中小企業發展;羅明才也要求拿掉IPO,直指證所稅扼殺股市動能、挑斷台灣經濟發展的腳筋,「這樣的版本會害死國民黨!」


昨上午的朝野協商近兩小時,雙方就IPO是否納入證所稅課稅範圍,僵持不下,無法達成共識。據轉述,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表示,如此重大的稅制變革,行政院卻沒提出修法版本,根本是草率、荒謬至極。


柯建銘說,政府口口聲聲鼓勵創新研發,卻要對IPO課稅,恐扼殺台灣經濟發展。


台聯黨團總召許忠信強調,IPO課稅對中小企業不公平,更有雙重課稅疑慮,要求取消。但在野黨團可同意折衷,若IPO緩課,將願支持讓證所稅在臨時會通過修法,「現在球在國民黨身上。」


親民黨團總召李桐豪也對IPO課稅表達疑慮,認為此舉恐打消資本家來台投資意願,要求財政部清楚說明。


財政部長張盛和在會中堅持,基於租稅公平,IPO不應拿掉,估計新增稅收將多達三三.八七億元,「絕對的公平才會扼殺經濟發展」。國民黨團書記長賴士葆也出示資料顯示,過去五年,國內IPO企業約有六十五家,其中二十四家、約三成七都是大集團企業的子公司,豈能完全放過不課稅?


賴士葆會後受訪說,黨團將堅守IPO課稅底線,不會再變動版本內容。若在野黨執意繼續杯葛,待協商冷凍期滿之後,預計下周二院會直接要求表決處理,「沒有討論空間了!」國民黨政策會執行長林鴻池也強調,IPO課稅是「僅剩的租稅公平正義」,不會同意再放寬。


財政部長張盛和則強調,證所稅對IPO的課稅「已經非常輕」,對新創企業、投資戶影響很小,長期持有還享有三.七五%的優惠稅率。


意即出售持有超過三年的IPO股票,扣除成本後的獲利,只要課三.七五%的證所稅,比上班族繳的綜所稅最低稅率五%還低。


他並指出,依相關資料統計,董監事及大股東於IPO股票上市後,一年內會賣股的只有四%,三年內賣股也只有七%,顯示大部分原始股東都會長期持有股票。IPO證所稅實質稅率只有三.七五%,相較於一般薪資所得者有效稅率為六至七%,投資人的負擔輕,不會影響投資意願。


【楊毅、沈婉玉、王宗彤╱台北報導】

引用:
http://news.chinatimes.com/

 

 


技術入股減稅上市櫃排除

 

技術作價入股課稅合理化政策,財政部明(11)日將對外公告解釋函令,追溯自今年元旦生效。未來發明人參與新創事業技術作價入股時,技術成本費用可先由專業機關審定後再課稅,稅負壓力大減,可望激勵資通訊研發成果注入新創產業,提升台灣創新能量。

     不過,這項創新優惠政策,僅限接受政府科技預算補助的學術、研究單位和財團法人等機構研發的新創技術為範圍,主管機關進行專業審認機制,將排除上市櫃及興櫃公司適用。

     提振景氣13項對策政院上緊發條,督促部會陸續上路,財長張盛和今天將向媒體說明技術作價入股課稅合理化事宜,財政部解釋函令可望在周二公告實施,且追溯自元旦生效。

     財政部解釋函令適用範圍,鎖定接受政府科技預算補助,包含學術、研究單位和財團法人等機構為範圍,而且以具有前瞻性、關鍵性、以及新創技術為對象,未來由國科會或經濟部等編列科技預算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審定新創技術的成本費用,當技術作價入股時扣除技術成本費用再課稅。

     這項機制雖不限新創事業,但是排除上市櫃及興櫃公司適用。官員指出,技術作價,主要是因發明人持有技術卻沒有錢可繳稅,以技術來換股票,但是若拿到已經上市櫃或興櫃股票,已有流動性,市場肯定其價值,沒有變現的不確定性,因此國科會主動排除。

     官員說,這項政策最大用意,是建立專業機關審認新創技術成本費用的機制,有些技術國科會認為有急迫,需透過技術作價入股讓其商業化,但因技術研發時程很長,發明人無法提出成本資料佐證,因此專業審定機制有很大助益,未來新創技術已發生與已規劃投入之研發經費,都可合併計算為成本費用。

     官員指出,過去發明人提不出研發成本資料,財政部多以3成推計,如此發明人課稅可能會太重,往往尚未獲利,就必須借錢繳稅,大大影響技術作價入股誘因,延宕技術注入新創事業的時機。

     2009年促產條例落日後,除生技新藥享有技術入股在轉讓時課稅緩課的優惠外,其餘產業技術作價入股時點,均視為財產交易,第二年要併入所得稅課稅,設算成本僅取得股票面額的3成,讓學研界大大卻步。

     據國科會統計,近三年科技預算投入的研究成果新創事業僅3家,其中兩家為生技,經濟部科專計畫技術入股收入為零。


【記者呂雪彗/台北報導】

引用
http://news.msn.com.tw/news3190633.aspx

 

 

 


時事感想:

有人說IPO暴利,
非得要課一下稅才能拉近貧富差距不可,
似乎言之成理,
不過別的國家IPO不課稅,
所以企業以後想要IPO不會到台灣,
也就是稅可以訂在那裡, 但是政府課不到,
就和技術入股一樣,
那麼這個動作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 ?

 

另一方面,
把課IPO的3.7~15%稅和個人薪資6~7%的課稅拿來比較並不客觀,
這中間忽略了兩者承擔風險的部分,
也就是創業者的風險是100%,
但是領固定薪資的人幾乎是0%風險,
即使有, 找工作的風險也很小,
只是薪水高低和想不想做的問題


舉個例子, 有兩個工作,
 
第一個工作:
10年間, 沒有任何收入, 還要借錢度日, 外加利息債, 全年無休,
但是第十年企業成功, 有機會可以得到十億
注意是有機會, 機率 50%
成功則得到十億, 政府課稅3.7~15%
不成功則一生都要償還這十年欠下的巨額債務


第二個工作:
10年間, 每個月有3萬5收入, 週休二日, 每年還會調薪,
有紅利分紅和工作獎金, 還有各式補助,
政府課稅6~7%, 退休還有不錯的退休金,


如果是你, 你會選擇那一個呢?
相信大多數的人會選第二個工作,
這也就是我們的公職報考人數居高不下的原因,
因為大家都想要規避風險,
只要安穩, 薪水一般般中上就可以,


換句話說, 如果沒有一個相當大的誘因,
大到足以鼓勵更多的人創業, 創造更多工作,
改變台灣的這種內縮情況的話,
除了失業率越來越高外,
台灣也將從全球的雷逹螢幕上消失,
因為整體沒有活力,
法規和制度也沒有特別的吸引力
從雷逹螢幕上看不到亮點


誘因有多大, 創業人數就有多麼多
以目前台灣這種IPO課稅條件, 創業誘因不大,
這樣的政策似乎在鼓勵大家考公職,
而這又和政府先前提出的鼓勵創業背道而馳
又一次左腳踩右腳


到底要鼓勵創業
還是要鼓勵考公職
執政團隊內部要討論好,
然後全民就會往那個方向去了

 


文 : 飄浮不定的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HO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